上一個牛市,回想起來真像一場大型PVP遊戲。今天衝去這個鏈上PVP,明天又換個鏈PVP,哪裡有點熱度,哪裡冒出個新概念,PVP大軍就殺向哪裡。可笑的是,那些曾經被寄予厚望的“以太坊殺手”們,如今大多成了無人問津的“僵屍鏈”。曾經的百鏈大戰,如今成了鏈與鏈之間的存量廝殺,大家都在為了那點可憐的用戶和資金,爭得頭破血流。
別說用戶在PVP,這些公鏈自己也在PVP!都想複製Solana的成功,都想成為下一個Meme幣的溫床。但現實是,Solana的Meme盛景,就像中彩票一樣,不是誰想複製就能複製的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,一條公鏈或許真的只能做好一件事。活下來的這些公鏈,似乎都被無形之手安排好了各自的用途,就像演員拿到了劇本,只能按部就班地演下去。
Syndica的報告,赤裸裸地揭示了公鏈的“宿命”。Solana上72%的交易都跟DEX有關,這不就是個賭場嗎?Base呢?51%的交易都是代幣轉帳,說白了就是給Coinbase的USDC記帳用的。至於以太坊,40%的交易都是跨鏈,成了名副其實的“中轉站”。
Delphi Digital的研究主管更是一針見血:“Solana是交易用的,Base是給Coinbase記帳用的,以太坊是跨鏈轉移資產用的。”話糙理不糙,這就是現實。公鏈發展到今天,已經不是單純的技術比拼了,而是誰能找到自己的“錨地”,找到一個能讓自己活下去的用途。
Solana,2025年依舊是Meme幣的天堂。DEX交易量穩居第一,每月都有幾十萬個新Meme幣誕生,簡直就是永不停歇的“打狗派對”。P小將們在這裡尋找一夜暴富的機會,交易員們盯著K線圖,希望找到下一個爆款。提起Solana,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:“這不就是個大型賭場嗎?”高吞吐量和低成本,是Solana成為賭場的基礎。Syndica的報告顯示,Solana在小額交易中佔據優勢,這簡直就是為Meme幣量身定做。至於去中心化?誰在乎呢?在這裡,賺錢才是王道。
但更重要的是,Solana有著先發優勢。早期的融資,吸引了大量的開發者。Breakpoint大會,更是成了Meme幣的靈感來源地。創始人Toly穿上綠色卡通龍的衣服,直接引爆了SillyDragon。現在,創始人主動和Meme幣產生關聯,已經成了常態。
Solana的社區文化,也註定了它會成為Meme幣的樂園。社交媒體上的各種Meme幣競賽,讓Solana成了“草根玩家”的天堂。PEPE、BONK和POPCAT等Meme幣的成功,更是形成了正反饋。用戶的心智已經被鎖定:“Solana=交易”。各種牛鬼蛇神的開發者蜂擁而至,Pumpfun的出現,更是順理成章。但這種狂歡,又能持續多久呢?當Meme幣的熱潮退去,Solana又該何去何從?
Base上也有Meme幣,AI Agent也火過一陣,但這些更像是Solana資金外溢的結果,以及一些投機者的套利行為。3月份的數據顯示,Base上51%的交易都是代幣轉帳。這背後的原因,是Coinbase和Circle的利益關係。
Coinbase和Circle共同成立了Centre Consortium,負責USDC的發行和管理。Base作為Coinbase的“親兒子”,自然成了USDC轉帳的首選通道。Circle提交的IPO文件顯示,Coinbase可以從USDC儲備的剩餘收益中分走50%。這意味著,Coinbase每促成一筆USDC交易,就能多分一杯羹。
Base的低成本和高效率,正好適合“記帳”的需求。無論是Coinbase內部的資金轉移,還是用戶的USDC交易,Base都能高效地記錄和管理。這種“記帳”,不僅降低了Coinbase的運營成本,還能通過USDC的分成直接創收。
再看看Base的生態文化,它更傾向於服務機構和合規用戶。Coinbase的1億多用戶,大多是“正經玩家”,開發者自然也不會選擇在Base上搞“打狗派對”。從誕生之初,Base就被Coinbase和Circle預定成了USDC的“帳房先生”,被這對合作夥伴的利益鏈條牢牢鎖死。但如果Coinbase和Circle的利益發生變化,Base又該如何自處?
以太坊,真是讓人失望透頂。近40%的交易都是跨鏈橋接,成了其他公鏈的“中轉站”。ETH的價格,就像被架在火上烤,水分一點點流失。儘管以太坊依舊是DeFi龍頭,TVL佔比高達60%以上,但社區的負面情緒卻在蔓延。
以太坊的“橋接宿命”,是高Gas費逼出來的。牛市的時候,普通用戶根本無法承受高昂的Gas費,只能通過跨鏈橋將資產轉移到成本更低的鏈上。熊市的時候,更是沒什麼可玩的。以太坊的主網吞吐量也有限,遠不如Solana,交易效率低下進一步推高了跨鏈需求。
更深層的原因,是以太坊的歷史地位。作為最早的智能合約平台,以太坊積累了最多的資產和dApp,天然成為跨鏈橋的樞紐。生態路徑依賴,讓DeFi項目和資金集中在以太坊上,但高成本迫使用戶外流,橋接成了“必然選擇”。
與此同時,Layer 2的崛起分流了用戶,以太坊基金會多輪調整,Vitalik和女性同框被指不務正業,幣價下跌連呼吸都是錯的… 夢想是“世界計算機”,現狀是“提款機”。
它的命,像是被網絡效應和市場變遷鎖死,從DeFi霸主變成了資產中轉站。以太坊的突圍之路,恐怕比Solana和Base都要艱難。曾經的王者,如今卻淪為“中轉站”,這真是莫大的諷刺。
2025年的公鏈競爭,早已不是百鏈大戰的狂熱,而是存量博弈的冷靜。公鏈的生存之道,歸根結底是“接受宿命,尋找錨點”。交易可以是錨點,穩定幣的流通可以是錨點,甚至跨鏈也可以。但“錨點”的固化,也意味著公鏈的想像空間被壓縮。
Solana能擺脫“Meme賭場”的標籤嗎?Base能跳出“記帳員”的框框嗎?Ethereum能從“中轉站”裡突圍嗎?這些問題,沒有答案。
更諷刺的是,大多數P小將們並不關心這些問題。哪條鏈有熱度就去哪條鏈“打狗”,哪條鏈有套利空間就去哪條鏈“薅羊毛”。公鏈之爭,其實只是每一個急於變現且憧憬千倍收益的過路人,背後的那塊背景板。他們不在乎鏈的未來,只在乎能不能從中撈一筆。
或許,只有下一輪週期的到來,才能給出真正的答案——誰能拉來增量,誰才能找到新的“錨點”。但在那之前,公鏈們只能在自己的宿命裡掙扎,或者安於現狀,苟延殘喘。行業的未來,公鏈的未來,依舊懸而未決,充滿了不確定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