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荣达那份喜气洋洋的2024年度业绩快报,数字的确漂亮:营收增长15.76%,净利润更是飙升83.01%。这年头,能看到业绩增长的公司,简直像沙漠里的一汪清泉,难免让人眼前一亮。但如果只盯着这些数字,恐怕会错过一些更值得深思的东西。这份快报,更像是一张精心打扮过的成绩单,掩盖了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。增长的背后,到底有多少是真材实料,又有多少是依赖外部环境的“运气”?这家公司,真的像他们自己吹嘘的那样,在电磁屏蔽和导热散热领域“遥遥领先”吗?还是仅仅是站在风口上,被猪也能飞起来的时代浪潮推了一把?我们需要更冷静的审视这份业绩,揭开那些被粉饰的真相。
飞荣达把消费电子市场回暖当成救命稻草,这本身就值得警惕。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了5.6%,H公司销量更是暴增36%,这些数据看似喜人,但背后隐藏着太多不确定性。
首先,5.6%的增长,是在连续两年下滑的基础上实现的。这更像是一种“触底反弹”,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复苏。而且,H公司的高增长,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“情怀”和“爱国”营销之上的,这种非理性消费能持续多久?一旦消费者回归理性,或者市场上出现更具吸引力的替代品,H公司的销量还能维持这种高增长吗?更何况,其他手机厂商的日子未必好过,整个消费电子市场仍然充满挑战。把宝都压在“消费回暖”上,是不是太天真了?
其次,所谓的“国补”政策,更像是一剂短期兴奋剂。政府补贴能刺激一部分消费需求,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消费电子市场的结构性问题。而且,这次“国补”力度有多大?能持续多久?补贴政策会不会引发价格战,最终导致整个产业链利润下滑?这些都是未知数。指望靠“国补”就能拉动3000亿的销售额增长,未免过于乐观。更何况,政府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,补贴政策会不会有其他附加条件?企业能不能真正拿到补贴?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。
最后,AI功能加入智能手机,确实会提升对电磁屏蔽和导热散热产品的需求。但这种需求的提升,并不意味着飞荣达就能坐享其成。其他竞争对手也在虎视眈眈,谁能提供更高效、更可靠、更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,才能赢得市场。而且,散热需求的提升,也对飞荣达的技术研发、生产制造、成本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如果不能及时跟上市场变化,或者在技术上被竞争对手超越,所谓的“机遇”很可能变成“挑战”。
飞荣达把AI算力增长视为长期增长的驱动力,这步棋看上去很有远见,但实际上却暗藏着更大的风险。AI算力需求的确在爆发式增长,但这个市场的竞争也异常激烈,而且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在美国的层层限制下,发展国产算力是必然趋势。但国产AI芯片的崛起,并非一朝一夕之功。海光DCU兼容“类CUDA”环境,寒武纪思元590性能也有所提升,但与英伟达等国际巨头相比,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。技术上的差距,生态上的劣势,都使得国产替代之路充满坎坷。飞荣达作为服务器散热领域的头部企业,固然可以从中分一杯羹,但如果国产AI芯片不能真正崛起,飞荣达的增长空间也会受到限制。而且,国产AI芯片厂商会不会选择其他的散热方案?会不会扶持其他的供应商?这些都是飞荣达需要面对的挑战。
飞荣达拥有华为、中兴、浪潮等一众国内客户资源,这看起来是一条坚固的护城河。但这些客户资源真的牢不可破吗?华为、中兴等大客户,都有自己的供应商体系,而且往往会采取“多家供应商”的策略,以降低风险。飞荣达能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?能不能持续获得大客户的订单?这些都是未知数。而且,大客户往往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,飞荣达会不会为了保住订单而牺牲利润?这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。更何况,这些客户自身的经营状况也存在不确定性,如果大客户的业绩下滑,飞荣达也会受到牵连。
液冷散热是未来的发展方向,飞荣达也推出了相关的产品。但液冷散热的成本远高于传统的风冷散热,而且对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液冷散热的市场接受度如何?大规模应用还需要多久?这些都是不确定的因素。如果液冷散热的普及速度低于预期,飞荣达的投资回报周期将会延长,甚至可能面临技术过时的风险。而且,液冷散热的技术路线也在不断演进,飞荣达能不能及时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?会不会在错误的技术路线上投入过多的资源?这些都是需要警惕的问题。
快报里提到“全面深入推进降本增效措施,实现了盈利能力的稳步提升”,这句话听起来很鼓舞人心,但仔细想想,却让人感到一丝不安。降本增效,说白了就是开源节流。开源需要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,而节流则往往意味着压缩成本。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,一味地压缩成本,真的能提升盈利能力吗?
降低原材料成本,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;减少研发投入,可能会影响技术创新;降低员工薪酬,可能会影响员工士气和人才流失。这些短期的“增效”措施,很可能会损害公司的长期发展。更何况,降本增效的空间是有限的,当成本压缩到一定程度,就会触及企业的底线,甚至会适得其反。飞荣达在降本增效的同时,有没有考虑到这些潜在的风险?有没有找到真正可持续的盈利模式?还是仅仅在饮鸩止渴,透支企业的未来?
飞荣达声称“注重增强研发实力及创新水平的提升”,但研发创新并非易事,不是光靠口号就能实现的。需要持续的投入,需要优秀的人才,更需要容错的机制和鼓励创新的文化。飞荣达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是多少?与竞争对手相比,是高是低?他们的研发团队有多少人?核心技术掌握在谁的手里?他们的研发机制是否灵活高效?这些问题,我们都无从得知。
很多企业都喜欢把“研发创新”挂在嘴边,但真正能做到持续创新的却寥寥无几。研发创新需要耐得住寂寞,需要经得起失败,更需要打破常规的勇气。飞荣达是真的在踏踏实实搞研发,还是仅仅为了迎合市场,做一些表面文章?他们推出的新产品,是真正具有颠覆性的创新,还是仅仅是现有产品的升级换代?这些问题,都需要时间来检验。毕竟,真正的创新,不是靠吹出来的,而是靠做出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