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準會(Fed)最近的舉動實在耐人尋味。在市場看似風平浪靜的五月上旬,他們竟然神不知鬼不覺地執行了數百億美元的公債購買計畫。這就像一個偷偷摸摸的食客,在大家都喊著減肥的時候,自己卻在背地裡大快朵頤。有些人開始懷疑,這是不是變相的「量化寬鬆」(QE)重啟?要知道,QE 這玩意兒,就像毒藥一樣,短期內可能讓你精神亢奮,但長期來看,後患無窮。
根據 MarketWatch 的報導,聯準會在 5 月 8 日當週一口氣買入了 436 億美元的美國公債。這數字可不小,相當於一艘航空母艦的造價了。更詭異的是,聯準會明明從 2022 年 6 月就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(也就是所謂的「量化緊縮」,QT),試圖把之前放出去的水收回來。現在 Fed 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大約是 6.7 兆美元,但這次的「祕密 QE」無疑是和他們自己唱反調。這種左手打右手的行為,讓人不得不懷疑,聯準會到底在打什麼算盤?難道是自己也對美國經濟的未來沒信心了?
至於聯準會為何要偷偷摸摸地買美債?有分析師指出,罪魁禍首是美國財政部。5 月 9 日,財政部想拍賣 1,500 億美元的債券,結果只賣出了 780 億美元,缺口高達 720 億美元!這就像餐廳生意慘澹,食材都快放到過期了。為了避免債券市場崩盤,聯準會只好跳出來當「白衣騎士」,填補這個巨大的窟窿。但問題是,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,真的能解決問題嗎?還是只會讓美國的債務黑洞越來越大?更令人擔憂的是,這是否意味著市場對美國國債的信心正在崩塌?畢竟,如果連美國國債都沒人要了,那還有什麼是安全的?
屋漏偏逢連夜雨,國際信評機構穆迪(Moody’s)在本週五宣布下調美國信用評級,從最高的「AAA」降至「AA1」。這簡直是往美國的傷口上撒鹽!至此,美國正式失去了三大信評機構的 3A 評價(惠譽、標普之前就已經降級了,穆迪是最後一家)。曾經的「金字招牌」如今黯然失色,實在令人唏噓。
要知道,信用評級可不是鬧著玩的,它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借貸成本。穆迪的降級,無疑是對美國償債能力投下了一張不信任票。雖然有些人認為這只是「例行公事」,不必過度解讀。但我認為,這更像是一個警鐘,提醒我們美國的財政狀況已經岌岌可危。想想看,一個連信用都保不住的國家,還有什麼資格自稱是世界經濟的領導者?這簡直是赤裸裸的諷刺!
分析師們警告說,當前的市場非常脆弱。如果沒有重大的利好消息能夠提振美債的避險需求,美國公債殖利率可能會因為評級被調降而進一步上揚。(下圖可見 10 年期國債殖利率來到近三個月高點,逼近 4.49%)這意味著什麼?意味著美國政府借錢的成本越來越高了!更可怕的是,如果外國投資者開始拋售美債,那美國的經濟很可能就會面臨一場巨大的風暴。
市場對美債的購買力下降,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。它反映出人們越來越擔心美國不斷膨脹的債務和赤字。雖然現在可能還不到恐慌的時候,但這絕對是一個潛在的警訊。同時,也增加了美國政府的借貸成本與壓力,這想必是川普最不願見到的現象之一。畢竟,誰也不想在自己的任期內看到美國的信用崩盤吧?
在聯準會這次「祕密 QE」的背景下,全球風險市場五月也迎來了一波反彈,尤其是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漲勢最為強勁。這就像久旱逢甘霖,乾涸的土地終於迎來了滋潤。在美元吸引力減弱的背景下,有些人認為,聯準會這次低調且出人意料的操作,可能會進一步加速加密資產的漲勢。但我對此持保留態度。加密貨幣的波動性極高,今天還在天堂,明天可能就跌入地獄。普通投資者如果盲目跟風,很可能會血本無歸。
比特幣價格的飆升,或許可以歸功於聯準會的「放水」行為。但更深層次的原因,恐怕還是人們對傳統金融體系的不信任。想想看,政府隨意印鈔、信用評級不斷下降,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找替代品。而比特幣等加密貨幣,恰好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。但問題是,加密貨幣真的能成為避風港嗎?我認為未必。畢竟,它的價值完全取決於市場的信心。一旦信心崩潰,價格就會一落千丈。
不過要注意的是,當前短期提振其背後確切動機與對市場的長遠影響仍然是未知數。在複雜多變的全球經濟格局下,市場前景還有很大的變數。聯準會的政策、國際政治局勢、技術創新等等,都可能對加密貨幣市場產生重大影響。因此,投資者務必保持警惕,切勿盲目追高。加密貨幣市場的「春天」或許真的來了,但這也可能只是一個短暫的幻象。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之前,請務必做好充分的調查研究,並謹慎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。畢竟,天上不會掉餡餅,只會掉陷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