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日,京东高调宣布要拿出2000亿来扶持“出口转内销”,这听起来像是个愚人节玩笑,但细想之下,却充满了无奈和算计。近几年全球经济那叫一个动荡,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地缘政治风险加剧,外贸企业原本就绷紧的神经,现在更是快要断裂。尤其是那些面向海外市场的工业品企业,过去靠着“薄利多销”还能勉强维持,现在原材料涨价、运费飙升、汇率波动,哪个不是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?更别提国外市场需求萎缩,订单锐减,有些企业甚至面临着倒闭的风险。
面对这种局面,京东突然跳出来说要“雪中送炭”,这姿态摆得挺高。但仔细想想,京东真的是菩萨心肠吗?我看未必。2000亿采购,听起来数字很大,但对于整个外贸市场来说,不过是杯水车薪。更何况,京东作为一个电商平台,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。它需要更多的商品来丰富自己的品类,需要更多的商家来增加自己的流量。说白了,这“扶持计划”更像是京东的一次“抄底”行动,趁着外贸企业困难的时候,以更低的价格拿到更多的优质商品,然后转手卖给国内消费者,赚取差价。这生意经,打得可真精明。
京东还信誓旦旦地说要开通“招商绿色通道”,优化入驻流程,配备专人对接。这听起来很美好,但实际操作起来,恐怕又是另一番景象。电商平台的规则一向复杂,各种收费名目繁多,对外贸企业来说,这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游戏。京东就算开通了“绿色通道”,恐怕也只是简化了一些表面上的流程,那些隐藏的门槛和潜规则,一个也不会少。外贸企业想要真正融入这个平台,恐怕还要交不少“学费”。
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,京东还推出了什么“电商能力赋能计划”,又是直播教学,又是陪跑辅导。这听起来像是要手把手教外贸企业玩转电商,但实际上呢?恐怕又是另一种形式的“PUA”。电商平台的运营模式日新月异,各种营销手段层出不穷,外贸企业想要真正掌握这些技巧,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而京东所谓的“赋能”,恐怕只是教一些皮毛,让外贸企业觉得自己学会了,然后乖乖地按照平台的规则去运营,最终还是为平台贡献流量和利润。
京东还专门打造了一个“五金城”,号称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工业品采购服务。这听起来很诱人,但实际上,这不过是京东为了扩大自己的工业品市场份额而做的又一次尝试。工业品采购和消费品采购完全不同,它需要更专业的服务和更完善的供应链体系。京东作为一个电商平台,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多的优势。它想要真正做好工业品采购,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。
京东一直标榜自己是“正道成功”的典范,但这几年,京东的口碑却越来越差。假货问题、价格欺诈、服务态度恶劣,这些问题层出不穷。在这种情况下,京东想要通过“扶持外贸企业”来挽回自己的形象,恐怕只是痴人说梦。一个企业想要真正获得成功,靠的不是口号,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。
京东还拿温州模式说事,说要帮助温州的企业转型升级。温州模式的成功,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。它靠的是温州人敢闯敢干的精神,靠的是温州发达的民营经济。京东想要复制温州模式,恐怕很难。毕竟,时代已经变了,市场环境也变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