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伊始,A股公司集体“北上”,扎堆涌向香港交易所,这景象颇有些当年“下海”的味道,只不过目标从实体经济变成了资本市场。赤峰黄金敲锣打鼓,成了开年第一家“A+H”幸运儿,后面还排着长长的队伍,蓝思科技、江波龙、先导智能…一个个摩拳擦掌,生怕错过了这班“发财车”。赛力斯、兆威机电、三只松鼠,也扯着嗓子喊着“我要去香港!”,好不热闹。
这股热潮,明面上是看中了港股的“国际范儿”,什么“加强品牌建设”、“拓展海外市场”,说得那叫一个冠冕堂皇。但说白了,还不是冲着那点“估值差”去的?A股市场,向来是“人傻钱多速来”,同样的资产,在A股就能卖出更高的价钱,这简直是公开的秘密。港股呢?多少年来都被戏称为“价值洼地”,遍地都是被低估的宝贝,就等着精明的A股公司去“捡漏”。
德勤那位欧振兴先生,说了一堆什么“港股IPO审批流程缩短”、“市场估值和流动性持续改善”,看似客观,实则也是在为这股热潮摇旗呐喊。没错,港交所是简化了流程,但本质上,还不是为了吸引更多企业来上市,增加自己的收入?说白了,都是生意。真正的原因,还是A股市场自身的局限性,逼着这些公司不得不另谋出路。A股审核那套东西,排队时间长不说,各种隐形门槛更是让人防不胜防。与其在国内苦苦等待,不如去香港碰碰运气,反正“东方不亮西方亮”。